公益信息 PublicWelfare
首页   >   公益信息   >   公益风采
穿梭在金色岁月里的陪伴 ——记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明星志工陈旭中
发布时间:2015/10/9 9:50:11 来源: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
核心提示:

陈旭中——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志工、苏州市手拉手心理咨询师志愿服务团讲师、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、"明基健康社区"项目顾问,在金色的岁月里,陈旭中为老人们带去一片夕阳红。本期明星志工,让我们一起走进陈老师的心灵之旅。

 

梦想是一定要去实现的,无论年纪

“从小我就梦想做一名人民教师!”说到儿时的梦想,陈老师告诉我们,他的学生年代,学校里的女教师大多为兼备知识与素养的全职太太转变而来。“我记得那时候,衣服破了,女老师会帮忙缝补,鼻涕流了,女老师会帮忙拭去。即便自己是班级里最为调皮的“坏”学生,老师家访时也会选择说好话!”陈老师回忆到。由于从小感受这些善举,当一名人民教师,帮助他人的人生信念便从小扎根于陈老师心中。

1968年,年轻的陈老师只身一人于异乡插队,在他的记忆中,每逢端午节做完工回到家,他总会收到来自周边邻里送来的粽子。这份来自陌生人的关怀让陈老师十分感动,同时也坚定了他投身公益的信念。1979年回城后,作为公司的工会主任,陈老师正式开启他的追梦之旅。

60岁,人生的转折点

60岁,迎来的是退休通知。眼看年纪渐长,以后的路该怎么去选择,这让陈老师有些许困惑。60岁生日那天,儿媳妇给他发来了一条生日祝福短信:爸爸,之前60年,您为子孙、别人而活,60年往后,您值得去享受真正属于您自己的生活,去完成您想做的事情!就这样,在家人的鼓励下,陈老师正式开始了他的志愿之旅。他再次回到课堂,在一家心理培训中心学习专业的心理学知识,随后,他关注社会各类公益活动并积极参加。

如今,陈老师已经在志愿者事业上踏踏实实走过了第六个年头。他专注于空巢老人、智障老人、失独老人、智障儿童等特殊群体,平均每星期与老人们见面2次,每星期入户到智障儿童家庭2次,帮助老人们赶走心理的雾霾,协助障儿童家庭的家长们帮助孩子们康复成长,真正是“不是在做公益的现场,就是在做公益的路上!”

心理疏导,就是让他们从谈话中悟出道理,认识现实,感受自我价值

在“慈善不是施予,而是引路”公益理念的契合下,陈老师与明基友达公益基金会结缘。作为明基健康社区金色家园社区的心理服务团队的志愿者,陈老师的主要工作有两方面:一来把健康关怀送到社区居民身边,二来是在社区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,培养出有质量的志愿者为居民们服务。

健康关怀方面,陈老师主要为社区老人开展各类心理健康讲座。在长期的与老人交友沟通过程中,他逐步了解了老人最根本的心理需求。“社会变化大,家庭变化大,这是造成经历了岁月变迁的老人们心理雾霾的主要因素。面对社会的压力,子女们不得不离开家去适应社会生存,从而让老人们失去了陪伴,感受“老年孤独”。但是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面上的陪伴,而是心与心的交流,有质量的陪伴。你常常会发现,听说小区里有活动,老人们去得比工作人员还早,这就说明老人们对于周围的居民充满着关心,但缺乏帮助他人的平台!”陈老师如是说。

基于此,陈老师在金色家园积极推动志愿者队伍的建立。“如果这些对他人充满着关爱的,同时也有余力的老人们自己形成一个志愿者队伍,那么他们就更容易找到自身价值!”就这样,陈老师积极为社区居民开展志愿者培训,将自己做公益的感悟与经验一一分享。

 

生命文化理念的传达。

在陈老师心里,他真挚地爱着每一位老人。他曾说,每个老人都是一座图书馆。“老人们的一生经历了从抗日到解放、到土改到文革,起起伏伏,他们都具有调整心态的能力。”陈老师认为自己在与老人的交谈之中重在让老人们内心强大,而不是作为调解委员会一样仲裁,帮助老人实现他们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。在苏州明基医院老年科长青会康乐营里,他积极地将彼此陌生的老年病患相聚在一起,让他们聊聊往昔,聊聊战争的峥嵘岁月,找到自己的价值,潜移默化中让老人们领悟到生命的质量在于活着的意义,而非时间的长短。

当采访接近尾声,陈老师接到了一个电话,原来是他心理学习班的同学在催他上课。就这样,短暂相聚后,这位热爱公益的快乐老人远离了我们的视线,走向了公益的另一个站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