核心提示:2日一早,家住吉林省梅河口市园林社区的汪淑兰老人步入社区的办事大厅,身穿红黄相间醒目制服的志愿者早已准备就位。汪淑兰先是理完发,而后又享受了颈部按摩。她不花一分钱,就在家门口一下子享受了近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。
|
新华网吉林频道5月3日电(记者姚友明吴昊)2日一早,家住吉林省梅河口市园林社区的汪淑兰老人步入社区的办事大厅,身穿红黄相间醒目制服的志愿者早已准备就位。汪淑兰先是理完发,而后又享受了颈部按摩。她不花一分钱,就在家门口一下子享受了近两个小时的志愿服务。
“这其实就是我们的‘零距离民生开放日’。”园林社区负责人方在杰向记者介绍说,“每个月的第一个周五,社区的志愿者都会按时来参加这个活动。除了理发和保健按摩外,参与活动的志愿者现在还提供义务照相、健康向导、法律咨询等其它6项服务。”
在中国,像园林社区这样规模的社区一般只有2-3名有正式“编制”的工作人员,却要负责区域内成千上万居民的社会管理工作,让居民产生明确“归属感”及特有的“社区情结”。“如果社区不引入志愿服务体系,实现这一点将会很难,因为你始终找不到一个点,能把社区里方方面面有特长、有爱心的人整合起来。”方在杰说。
“百姓真正想享受的志愿服务,志愿者机构满足不了。年轻人心血来潮,大多是‘一阵风’式的扛着旗子去打扫卫生、或是去边远地区支教……长此以往,志愿服务难免沦为形式主义。表面轰轰烈烈,实际却没能有效地推动整个社会的运转。”梅河口市志愿者联合会秘书长刘萍说。
围绕志愿服务存在的供需脱节、盲目无序等问题,中国多地开始探索用“菜单式服务”的方式,力求实现志愿服务的规范化运作。山东省泰安市是“菜单式”志愿服务的首善之区,志愿者在实名注册时填写自己的专业、特长等信息,志愿服务联合会将信息分类汇总,并开通热线电话免费供市民“点菜”,原先只是“突击性”的志愿服务,如今开始向“常态化”转变。
2013年11月12日,民政部下发了《关于在全国推广“菜单式”志愿服务的通知》,要求中国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泰安市的经验,并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、不断完善,逐步建立起志愿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机制和服务长效机制,推动志愿者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、志愿服务再上新水平。
此后,志愿服务供需对接制度的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,“点单式”的志愿服务方式不仅大幅提升了中国社会运转的效能,还节约了以往用于社会管理和服务的大量资金。
“节约的这部分资金将用于社区志愿者服务环境的改善,还会给予一些累计服务时间排名靠前的志愿者以奖励。我们尊重志愿服务自愿、无偿、利他的特点,但在就学、就业、就医等方面,我们需要让一些优秀志愿者享受优惠或优待。”刘萍说。
除此之外,中国“菜单”式的志愿服务链条,也正开始向广大农村区域延伸。2012年梅河口市动员2万多名志愿者共同抗击台风“布拉万”,志愿者深入田间地头,在3天的时间内扶起了200万亩的倒伏玉米,挽回农民经济损失超过5000万元人民币。
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不久前透露,下一步将尽快研究制定《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》,为志愿服务记录和志愿服务活动开展搭建平台。此外,还将加紧研究制定《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技术规范》,优化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性能,加强系统对接,提高系统应用程度。
“下一步,社区‘社工+志愿者’的运行机制将会进一步趋于成熟,社区能够提供的志愿服务的门类将更加精细,参与志愿服务的人群也会更加广泛。”刘萍说,“‘人人为我,我为人人’,那种完全‘点对点’的‘私人订制’式志愿服务,可能不久后就会完全实现。”